本田“自相残杀”能否重塑安全?-汽车-中工网
 

中工汽车

本田“自相残杀”能否重塑安全?

2014-07-23 00:49:00  来源:车云网

  

你肯定知道,作为本田最强大脑的本田技术研究所素来以“不务正业”见长。这里除了诞生过很多先进的汽车技术,同时也跨界航空航天、移动代步以及智能住宅等领域,甚至自娱自乐地“养育”着智商颇高、但始终不知其用的类人型机器人ASIMO。

  

时至今日,这个圆头圆脑的家伙已经二十八岁了。于本田博物馆再见,他似乎更加灵活,俨然能够完成比去年还要复杂的动作。有人高喊“ASIMO”的时候,已经谢幕的他不忘“安可”回来,挥手致意。

 

  

与ASIMO异曲同工,本田技术研究所第12开发室里也有这么一个仿生机器人。正是自1998年投入使用的行人保护模拟假人POLAR,目前已经升级到第三代。POLAR Ⅲ出现在本田自动驾驶测试面对行人自动刹停的视频里,除了模仿行人走路,他还能做到很多事,并通过对全身七个重要部位进行碰撞数据采集,提高车辆对行人保护的设计安全。

  

我问高级工程师上地幸一:“POLAR与ASIMO这么相像,是源自ASIMO的技术支持吧?”他摊手笑笑,反驳说:“你说反了。其实,ASIMO身上不少传感器技术,是来自于这里,来自于POLAR。”

  

“兄弟阋墙”的碰撞

屏幕下见到POLAR,是在本田建于2000年的安全碰撞试验室里。180°碰撞偏置角度范围,均分为8条跑道。一层大厅除了用来完成车辆单独的安全碰撞项目,还能够进行车与车之间的碰撞试验。二楼被玻璃幕墙包围,是控制中心,用来进行碰撞观察,并完成相关数据的监测、分析。

  

这一次,我们的到来是为了见证东风本田与广汽本田“兄弟阋墙”式的一场碰撞测试。第12技术开发室室长林部直树直言:“我们还没有‘彩排’过。”等抵达二楼区域时,东本CR-V与广本九代雅阁已经各就各位了。

  

实际上,对于日系车到底安不安全,国内舆论一直存在争议。在交通事故发生时,德系车强调的“刚性”使其相对“完整”,日系车由于车架结构设计不同,常常在碰撞位置“损毁严重”,由此我们会听到一种声音:日系车不够安全。

  

那么,本田这场“自相残杀”的碰撞,能不能解密日系车的安全性?

  

还没有回过神的60秒倒数后,东本CR-V与广本九代雅阁狠狠撞在了一起。这场相对速度50公里/小时、偏置角50°、“小五十万”的试验碰撞瞬间,两辆车围绕接触点对冲、旋转,轰鸣之后停了下来,四周散落着还在发烫的零部件碎片。

 

  

赶快下到场地,空气里还弥漫着一股烧焦味儿。再看CR-V与雅阁,前发动机舱已经面目全非,我试图抢救几个“生还”的零部件,但希望渺茫。绕到车身侧面,驾驶舱内的安全气囊已全部弹开,从结构上看,驾驶舱并没产生任何变形,几乎完好无损。工作人员轻轻拉开车门,拨开瘫软的安全气囊,示意我们观察车内的碰撞测试假人。由于车内空间没有产生任何形变,内饰也没有“七零八落”,可以判断,如果这是真实的交通事故,内部人员并没有受到硬性挤压,最多只是碰撞瞬间的气囊冲击。

  

上地幸一指着前后截然不同的车体表现,解释到:“驾驶舱是设计给车内成员的,而发动机舱的损毁,本就是为了保护行人。”

  

从设计理念来看,这是本田“ACE兼容车身(Advanced Compatibility Engineering)”的特性之一。通过将下部横梁与主要车架相连接,把车辆所受的碰撞力向四面传递,避免负荷集中于一点,“以面代点”,分散受力。林部直树表示,根据这个设计,本田将发动机舱作为吸能溃缩区域,驾驶舱作为乘员保护区域,所以在发生事故的时候,发动机舱会吸能产生形变,但驾驶舱很坚固,在保证乘员安全的同时,能减少对于碰撞方的伤害,这也是“兼容”的由来。

 

  

我敲打着发动机舱,里面的动力部件已经混作一团。我问幸一:“保险公司会喜欢你们这种设计吗?”他回答到:“事实上,在这样的速度碰撞下,即便不是吸能溃缩设计,下场也是差不多的。”我继续追问:“发动机舱完全毁了,一旦发生漏液、自燃,来不及救援引发危险,该怎么办?”这一次他有些激动,看着我说:“不会的,这些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我们的油路和电路排布是经过特殊安排的,碰撞不会对最核心的区域产生影响。”

  

我们重新慢放了一遍CR-V与雅阁碰撞瞬间的录像。通过技术处理,可以看见两车相撞时车架的状态,从接触点开始,整个发动机舱开始溃缩、后退,但驾驶舱并未受到影响。由于车门可以自然拉开,“救援工作”很快就完成了。

  

这时,有人不经意提出:如果现场的一辆车换成德系车,又是什么样的结果呢?

  

单凭近年欧美碰撞测试成绩论断,欧美系车辆成绩中上,较为稳定,日系车在逐渐摆脱低分区域,特别是IIHS的小角度偏置碰撞,由于采用车体纵梁吸能溃缩设计,常常拿到同期测试的最高分。斯巴鲁、本田、日产,最新一代产品都能印证这个结论。

  

此外,更重要的是,一辆车的安全,并非简单看它“禁不禁撞”,而是要看车辆对人保护能力的高低。为了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能,车企在原有被动安全的基础上,也纷纷拓展主动安全技术,通过雷达传感器、摄像头对路况信息进行采集,然后对驾驶员发出警报或者直接干预驾驶。至于研习多年的被动安全,随着车辆设计的优化,门派之别已经阻止不了各家成绩越来越逼近,并且是逼近五星。而欧洲新碰撞法规将主动安全纳入“必修课”,也正是看到了这种趋势,从而对安全的评定做出更及时、也更全面的调整。

  

“所以,会安排这样一场碰撞吗?”大家还在调侃,本田工程师只好表示,按照日系车企的“风格”,是不会引入其他品牌的对撞测试的,答案显然是No。在谈到日系与德系,到底谁的安全设计理念更先进时,上地幸一说:“保护人,是安全设计的初衷,达到这个目的就是安全的。但是先进性,目前还没有趋势表明。”

  

离开安全碰撞试验室前,我还在多管闲事地“心痛”,这种碰撞测试一年“毁掉”数以百计的车,真“壕”啊!我拉住幸一:“您觉得沃尔沃用行人安全气囊来保护行人,是不是就免去了这种高成本的‘溃缩’?”“不是这样的,”他指着雅阁的A柱对我说,“车辆的A柱非常坚硬,沃尔沃的方案是为了防止人的头部撞到A柱,而发动机舱的溃缩,是为了防止人的头部撞到发动机盖。从几率上来讲,碰到A柱反而会小一些。”

“滑与不滑”的界限

  

关掉VSA(车辆稳定性控制系统)键之后,车轮转进水里,一瞬间就失控了,天旋地转。“要在车辆发生侧滑的一刹那做出反应!”铃木教练叮嘱我们,但显然叮嘱无效。时近中午,天气非常炎热,本田安全驾驶训练场地上,依然有车辆轮番在四溅的水花里“滑倒”。

  

恩,不是花样游泳,这是在体验车辆失去抓地力时如何应对的项目:一是侧滑状态下的姿态恢复,二是湿滑弯道体验。本田的交通教育中心,每年会向国内及海外进行安全驾驶培训,这次体验项目就是其中之一,而其安全驾驶普及本部,早在1970年就成立了。

 

  

受到天气、路况变化影响,比如强风和雨雪、沙石路况,或者其他车辆碰撞,驾驶时的侧滑很难完全避免。而如何在侧滑中尽可能重新掌控汽车,减小伤害,就显得至关重要。

  

本田的这个训练场分为两部分,左边场地用来做侧滑恢复,独家引进了侧滑发生装置(怪不得突然失控),而右边是几段材质不同的湿滑弯道,可以自由操作,体验并修正侧滑时的车身姿态。

 

  

铃木教练将“侧滑恢复”训练切成三段,首先是接触水面后的制动练习,然后是不做任何抵抗的自由侧滑,最后是在侧滑发生时恢复车辆姿态,并躲开喷涌的泉眼。实际操作中,自由侧滑发生得非常突然,车辆几乎毫无预兆地旋转,试想,如果不是“心里有数”,最后一个环节肯定很难将车辆恢复正轨。

  

在湿滑弯道体验中,道路分为“干燥、湿滑卵石、湿滑石板”三段,地面附着力逐段减小。第二段卵石与第三段石板交接的弯道角度很大,又是下坡,通过车辆无一例外地发生了侧滑。宫崎教练不断在对讲机中强调“方向!速度!”,但是,该发生的还在发生。

  

我在想,即便主动安全护体,也很难完全避免侧滑吧?在整车中,被教练称作最重要零部件的“轮胎”,往往也最易被忽视。当然,类似侧滑,毕竟是小概率事件,人所管辖范围内,主动安全依然不可或缺。

  

但比较遗憾,这次并没能体验到本田在主动安全和自动驾驶领域的研究成果。随着日本法规对自动驾驶路试的开放,本田、丰田、日产等车企纷纷展开了局部地区的试验,车与车、车与路之间的信息通讯能力也在不断完善。

  

突然很好奇,自动驾驶和ASIMO,谁会先离开温室,成为下一个改善人们生活的角色呢?

  

“寿司之神”的中国店

  

题外话,驰名已久的“寿司之神”,要来北京开分店了。但是,北京的空气、食材、客流……诸多迥异因素,这间小小的寿司店,要怎样“本土化”呢?

  

玩笑了。本田也曾自比寿司,精致、美味、“上菜慢”。但这多少也是本田的性格。杰德反响不错之后,新飞度、新思域相继到来,还是本田的节奏和品质,汇入中国最热闹的A级车市。

  

有人曾忿忿不平,为什么本田在中国的产品,一些诸如自动刹停等技术,没有随之而来呢?我也曾一字不改地“质问”过本田工程师。他们的回答是:技术已经准备好了,但是中国的路况之复杂,会令这些设备“频繁误报”,反而削弱安全。他们也在等待一个更合适的时机。

  

如果没有这次探秘本田技术研究所,或许我仍将信将疑。走在东京街头,车流涌动,忙碌的节奏并不亚于北京、上海,但几乎听不到汽车鸣笛,也看不到抢行、恶意占道。对于秩序的尊重,也是加速技术投放的原因之一吧。

  

想起本田博物馆的大厅,正对门的地方竖立着一面玻璃圆盘,很仔细地看,会看到本田宗一郎提写的一个“梦”字。本田的历史,正是一个字的历史。本田的未来,也还是这个字的未来。

编辑:孙涵

图库

  • 曹操出行上线英国经典TX 打造高端商务出行

  • 德国乘用车上半年销量创新低

  • 慕尼黑车展欲成为"达沃斯"

  • 售价9.99万元-13.59万元 2021款骐达上市

  • 插混别克微蓝6即将上市

新闻排行

新能源

  • 新能源

    新能源汽车:想要“电力十足”不容易

  • 新能源

    新能源汽车驶入“后补贴时代”

  • 新能源

    特斯拉京沪项目相继落地 国内新能源汽...

  • 新能源

    颜值高!上半年中国品牌新能源SUV点...

  • 新能源

    新能源汽车“狩猎者”三年“熬干”家底...

爱车有方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7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