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以数字技术激活 县域新质生产力

来源:南方日报
2024-05-06 10:37

原标题:以数字技术激活 县域新质生产力

近日,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第二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到2026年底,试点地区数字乡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乡村信息化发展基础更加夯实,城乡“数字鸿沟”加快弥合,涉农数据资源实现共享互通,乡村数字化应用场景持续涌现,数字经济促进共同富裕作用凸显,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作为数字经济大省,广东要通过科技创新引领,以数字技术激活县域新质生产力,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振兴,通过构建新农具、新农人、新农业、新农村“四新”全方位县镇村科技服务体系,实现农业产业体系高水平、农业生产体系高科技、农业经营体系高效能的“三高”目标,全面推动“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

开发新农具,拓展产业创新应用场景

开发新农具,打造乡村品质生活,其核心在于科学技术与农业的充分融合发展。

一是以大数据技术赋能智慧农业。面向“大数据+农业”,牵头搭建区域大数据监测系统,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建立远程乡村环境监测系统、农业生产指标监测系统等,实时收集和分析数据,及时预警和发现问题,提高农业发展质量。

二是以数字技术赋能农旅结合。面向“数字文旅+农业”,一方面积极发展数字文博、数字文旅、数字文创,加快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发展步伐,包括推进文化数字化档案馆、文物资源大数据库等建设,对各地的历史档案、史籍、文献、文物等进行数据收集、梳理、挖掘与整合,为农文旅融合奠定文化根基;另一方面鼓励文化文物单位、互联网龙头企业与地方农业品牌互相合作,以数字技术连接大资源和大资本,以具备地方特色的农文旅产品为核心竞争力,共同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数字化文旅IP大平台。

三是以物联网技术赋能精准农业。面向“物联网+农业”,加强地方农业合作社建设,推动物联网技术在集体农业经济中的应用,实时监控、精准管理各类农业要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减轻农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负担。

四是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农业机器人。面向“人工智能+农业”,大力推动农业机器人的创新发展,设立专项基金,鼓励创新团队和企业投入相关项目研发;建立农业机器人租赁、共享等服务模式,降低使用成本,推动农业机器人的普及应用。

培养新农人,提高产业主体科技素养

县镇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其内在动力在于产业主体科技素养的整体提升,重在建立“基础层—应用层—创新层”相联结的农民数字素养体系。

一是基础层,是指农民获取数据信息以及通过数字工具和平台实现互动交流、信息传递和资源共享的基本能力。

二是应用层,是指将数字化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行业场景的专业技能素养,包括数字金融素养、科技农业素养等。作为新时代的高素质职业农民,可以利用遥感、GIS等物联网技术实现智能灌溉、精确用药、精准施肥,推动农业生产的智能管控与精细运行。要通过落实“数字工匠”培养计划,培养一批既掌握生产运营技术,又掌握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善于融合数字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三是创新层,是指将科技创新素养内化为个体特质素养与生活方式,包括数字文化素养、科技创新素养等。例如,农民通过创作短视频进行直播带货,推广本土特色农产品,将创新意识应用于数字乡村建设实践中,通过数字加工和处理乡村文化资源,赋予其新的价值内涵。

发展新农业,推动乡村产业韧性成长

通过打造“生产型农业—科技型农业—服务型农业”,实现中端产业向高端延伸,推动农业向现代农业与未来农业方向发展。以产品标准化、生产科技化、经营规模化实现农业2.0,以农业全周期、智能化、精准化迈向农业3.0。

一是以智慧科技促进生产性农业变革。通过智慧农业生产管理“一张网”,借助5G智慧农业新基建,建立智慧农业生产管理系统,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智能分析,助力传统农业实现精准化资源配给、稳定性质量产出。

二是以创新科技赋能科技型农业突破。通过技术创新,突破传统农业生产在场地、品类、方法等方面的束缚,实现一二三产联动发展。以海洋产业为例,通过海洋牧场一产带动、海上风电二产驱动、海洋旅游三产赋能,打造现代化海洋产业生态圈。

三是以互联网技术助力服务型农业发展。依托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打造农业生产云服务平台,促进农技农机服务、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营商服务等全产业链服务的便捷获取,为农民提供个性化生产建议,提升农业服务水平,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缔造新农村,构建新型科技转化协作关系

一是深入推进校企科技特派员制度。围绕产业需求,派出科技特派员开展服务和创业,通过研发合作、技术转让、技术许可、作价投资等多种形式,推动农业技术落地转化,实现科技成果市场价值。

二是创新社会力量参与科技创新机制。通过建立利益共同体、科创联合体、农科专家工作室等多种形式,增强科技创新社会力量以及农户对科技创新的接受程度,推动科技创新与成果应用相结合。

三是创新科技协作场景。搭建乡村问诊云平台,全面整合高校专家、社会团体、行业代表等不同主体力量,组建跨学科、跨行业的专家队伍,基于乡村问诊云平台开展农业农村科技协作,实现“治理”向“智理”的转变。

四是强化科技落地转化的服务功能。加大供应链金融服务供给力度,将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嵌入农产品生产、交易、加工、物流、仓储等环节,充分发挥数据要素倍增作用,赋能农业供应链资金流、商流、物流深度融合。

(吴志才,作者系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城乡融合发展研究院院长、数字乡村与文旅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广东省“百千万工程”专家智库首批专家委员)

责任编辑:张苇柠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