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A级车:朗逸企稳 秦PLUS闯进前三 - 汽车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一季度A级车:朗逸企稳 秦PLUS闯进前三

来源:中国经济网
2022-04-21 09:39

  原标题:

  一季度A级车:朗逸企稳 秦PLUS闯进前三

  一季度,朗逸累计销售10.36万辆,同比微增7.13%,对轩逸紧追不放。业内人士表示,新朗逸采用普通版和星空版的双前脸设计,并新增1.2T动力版车型,价格上有望进一步下探,新车上市后有实力与轩逸争夺A级车销量冠军。

  自去年3月上市以来,比亚迪秦PLUS一路过关斩将,以累计销售超过24万辆的成绩,证明了自主品牌依靠纯电动与插电式混动“两条腿”走路的可行性。今年一季度,秦PLUS共销售7.1万辆,成功闯进A级车前三名,这也是近几年来自主品牌取得的最好成绩。

  “十几万的纯电动车本来可选的就不多,比亚迪秦PLUS颜值高,续航里程也在预期之内,又是大厂生产的产品也有保障,买它也算是支持自主品牌了。”车主刘先生表示,“现在买这款车的人还是挺多的,我们小区都看到2-3辆了。”

  自去年3月上市以来,比亚迪秦PLUS一路过关斩将,以累计销售超过24万辆的成绩,证明了自主品牌依靠纯电动与插电式混动“两条腿”走路的可行性。今年一季度,秦PLUS共销售7.1万辆,成功抢占A级车市场销售季军,这也是近几年来自主品牌在这一细分市场取得的最好成绩。

  除秦PLUS外,自主品牌在A级车市仍不乏亮点,其中逸动PLUS和名爵5两款车型进入榜单,二者销量分别为5.08万辆和4.43万辆,位于榜单第六和第九位。不过,吉利帝豪一季度仅销售4.22万辆,意外掉落榜单。

  值得关注的是,吉利将推出帝豪L混动版车型,向秦PLUS发起挑战。4月13日,吉利汽车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称,帝豪L Hi·X超级电混版,NEDC百公里油耗为3.8升,1300千米超长续航。其中点赞最高的留言是,“希望价格可以更亮眼!期待!”

  自主品牌争相布局混动市场,正是看重了其发展潜力。“一季度,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增速明显高于新能源整体,生产量接近历史最高水平,销量创下历史新高。”中汽协副秘书长陈士华表示,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上涨,对新能源结构也造成一定影响,相信今年插电式混动车型还有一定的增长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朗逸一季度表现相对稳健,累计销量达10.36万辆,同比微增7.13%,位于榜单第二位。其中,一季度的后两个月,朗逸紧追不放,与轩逸相差仅有千辆左右,未被进一步拉开差距。

  据媒体报道,新朗逸将于近期上市。业内人士表示,新朗逸采用普通版和星空版的双前脸设计,并新增1.2T动力版车型,价格上有望进一步下探,新车上市后有实力与轩逸争夺A级车销量冠军。

  此外,3月底上市的数字轿跑凌渡L,凭借靓丽的外观和数字化、智能化加持,受到消费者的良好反馈,单月销量达7000辆以上。随着凌渡L和新朗逸两款车型焕新,再加上纯电动车型ID.3,上汽大众能否在A级车重拾市场份额,无疑值得期待。

  一汽-大众方面,速腾和宝来表现并不理想,一季度仅销售5.62万辆和5万辆,位于榜单第五、七位。当然,这主要还是受到疫情和“缺芯”的影响。3月中旬,一汽集团在长春市的五大整车工厂停产,其中一汽-大众长春工厂生产车型就包括宝来。

  相比之下,日系品牌在A级车市场表现各异。其中,轩逸累计销售12.47万辆,同比下降6.59%。尽管仍占据A级车市场冠军,但统治力已经不如去年。2021年同期,轩逸超过朗逸近3万辆。

  同为日系品牌的卡罗拉和雷凌日子也不好过,一季度分别销售6.05万辆和4.97万辆,同比降幅均在20%以上。前者被秦PLUS挤出前三,仅居于第四位;后者则跌落至第八位。反观本田思域,一季度同比大增31.89%,共销售4.33万辆,位于榜单第十位。

  榜单之外,美系品牌在A级车市场冰火两重天,别克英朗一季度骤降至2.92万辆,同比下降七成左右;雪佛兰科鲁泽虽同比大幅增长,但月均仅万辆仍不足以对前十榜单构成威胁。再加上,福特福克斯同比降幅50%以上,此消彼长之间,美系品牌在该细分市场呈小幅下降的趋势。

  从整体来看,尽管受到疫情和“缺芯”的双重打击,但A级车市场韧性十足。数据显示,一季度,A级车累计销售134.53万辆,同比增长3.72%。中汽协方面表示,3月一般是上半年汽车产销的高峰期,但今年确实受到波及,影响了一季度市场整体表现。(中国经济网 记者姜智文)

  

责任编辑:陈思南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