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汽车面临停产?自主品牌能否“弯道超车”? - 汽车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疫情之下汽车面临停产?自主品牌能否“弯道超车”?

来源:国是直通车微博
2022-04-20 09:38

  原标题:疫情之下汽车面临停产?自主品牌能否“弯道超车”?

  近日,受疫情影响,上海市多个企业按下“暂停键”,汽车行业有人直呼“快撑不住了”。

  工信部也于近日派出上海前方工作组,推动重点工业企业稳定生产和复工复产、保障产业链供应链运转顺畅。根据设立的保运转重点企业“白名单”,集中资源优先保障集成电路、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666家重点企业复工复产。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中国汽车工业经济技术信息研究所所长陈士华在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采访时认为:“虽然汽车行业面临重重困难,但中国汽车自主品牌表现较好,展现出在国内实现‘弯道超车’并在国际市场谋求‘一方天地’的潜质。”

  全面停产?没那么绝对!

  近日,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通过微博官方认证账号发文称“如果上海和周边的供应链企业还无法找到动态复工复产的方式,五月份可能中国所有的整车厂都要停工停产了”,华为智能汽车余承东等业内人士也纷纷表达相应观点。

  陈士华说:“没有这么绝对,只能说可能会出现大面积停产的现象。”虽然一般车企在配件补充中断情况下依靠库存维持正常生产的时间有限,但是各生产企业供应链的具体情况不同,也有通过寻找替代渠道补充配件等生产资源来实现正常生产的可能性。不过,如果上海、吉林等地长期不能复工复产的话,肯定会对中国汽车行业带来负面影响。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常务理事贾新光表示:“现在主要问题在长三角、东北地区,华中、华北、东南地区目前影响不大。另外,企业一般有一定的储备,可以支撑一段时间,但这个时间不可能太长。”

  陈士华认为:“随着疫情防控成果逐步扩大,供应端有望逐渐恢复。在保供应链的同时,更要关注消费端的乏力,目前终端库存处于正常偏高水平,汽车消费动能不足,考虑到汽车产业对国家经济的影响,有必要考虑出台刺激汽车消费的相关政策。”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数据显示,今年3月,汽车产销数据分别为224.1万辆和223.4万辆,同比下滑9.1%和11.7%。1-3月,汽车产销累计648.4万辆和650.9万辆,同比增长2.0%和0.2%。

  产业链之“蝶颤”

  上海、吉林作为汽车产业链条上的两个核心区域,扇动了停工、停产的“蝴蝶翅膀”,危机已波及整个中国汽车行业。

  超过600家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根植于长三角及周边地区,算上小微企业,仅上海市汽车零部件企业多达2万多家。苏州、无锡、常州有着更为密集的供应商分布,江浙沪几乎覆盖了一辆汽车的所有零部件生产环节。

  全球零部件百强企业,也几乎都在长三角地区设厂,包括博世、安波福、博格华纳、电装、采埃孚、延锋伟世通、飞思卡尔、得仪、宁德时代等,囊括了芯片、发动机、电子电气、动力驱动、底盘系统、动力电池、智能座舱、内饰外饰、座椅、仪表、轮胎、线束,以及各类塑胶、塑料、金属制品、玻璃基础原材料供应商。

  据官方数据显示,长三角地区在国内汽车产量占比约为21.6%,汽车工业增加值占比高达31.2%。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在3月16日、17日停产两天,3月28日起暂停上海超级工厂生产活动;大众汽车在上海的工厂于4月1日至5日停产;4月9日,蔚来汽车整车生产已经暂停,影响到部分车型的按时交付。

  仅“博世”一家零部件企业停工减产,就会直接影响汽车产量。长城汽车2月销量同比下滑20.5%,吉利汽车2月销量环比减少46%,都把原因归于博世汽车部件(苏州)有限公司生产的车身电子稳定系统(ESP)供应不足。

  同时,上海还是世界第一大集装箱海港所在地,汽车零部件和整车的进出口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谁能“逆势突围”?

  据乘联会发布的数据显示,3月乘用车市场零售销量为157.9万辆,同比下降10.5%,环比增长25.6%,为近年来3月销量新低。1-3月累计零售491.5万辆,同比下降4.5%,同比减少23万辆,总体走势低于预期。但中国自主品牌销售数据逆势上扬,3月销售达75万辆,国内零售份额攀升至48.2%。

  陈士华认为,自主品牌车企在上游供应链出现问题之后,可以积极寻找新的供应渠道替代,而合资车企因为受到其全球考量等运营体系方面的限制,难以针对中国市场发生的变化迅速调整或变换其供应渠道。

  同时,一些中国自主品牌车企在上游产业链早有布局,通过参股、联产甚至收购相关原材料矿产等一系列环节上涉足上游产业链的企业以保证供应,还有部分车企已经开始启动新能源汽车最为核心的“芯片”项目。

  陈士华说,虽然这些行为在行业细分方面对中国汽车长远发展的影响还应继续探讨,但在供应链不稳定因素难以短时间消除的局面下,将展现出积极作用。

  “中国芯”仍需布局

  受多重因素限制,中国传统汽车虽然一直在欧美市场的强势品牌面前难以“伸张”,但新能源汽车不仅在中国更具活力的年轻消费者面前展露优势,在欧美市场也“劲头初显”。

  截至2022年3月,至少有12家中国汽车品牌已经或即将在欧洲市场推出新能源汽车。2019年,MG名爵旗下首批ZS EV(彼时命名为“EZS”)出口英国,开启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登陆欧洲市场的大门。此后,登陆欧洲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大幅增加。

  陈士华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除了在少数核心技术方面尚存短板,在设计、智能化、数字化以及生产制造方面均不输欧美车企“老牌”,中国新能源汽车已经开始进入欧美市场并展现出良好势头。

  但是,芯片短缺的表象是其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紧俏”核心部件的地位,背后则指向中国新能源汽车头上的“紧箍咒”。虽然中国已经有企业在启动芯片项目,也大都是在设计层面,制造还是需要代工等外部支持,中国新能源汽车依然难以保证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守住芯片这一“致命软肋”。

  陈士华说,中国汽车若要凭借新能源汽车在未来的国际市场中谋得“一方天地”,还需国家层面在芯片领域进行布局。(记者赵斌)

责任编辑:陈思南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