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频道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邮箱登录  通行证登录  宽频版  网站地图

卖观致、收凯翼,大奇瑞要回城满血?

//www.workercn.cn 2017-06-22 09:26:38 来源:大家车评 

  卖观致、收凯翼,大奇瑞要回城满血?

  6月21日,凯翼将被奇瑞合并,从奇瑞商用车归入奇瑞股份的消息不胫而走,综合多方证实,这一消息并非空穴来风。事实上,在乘用车联席会的月度数据中,凯翼的销售数据已然不单独计算而是统计在奇瑞旗下。

  无独有偶,就在几天前,奇瑞的合资子公司观致汽车将出售其股权的消息被曝出。而合资双方貌似在这一问题上并不默契,国内媒体知道此事亦不是通过奇瑞,而是来自于位于新加坡的KENON控股公司(其通过全资子公司Quantum量子公司持有观致汽车50%的股权)在其官方网站上的声明。

  声明称观致汽车与Quantum量子公司、芜湖奇瑞汽车投资公司(持有观致汽车另外50%的股权)以及一位来自中国的投资者签署了一份投资协议,新的投资者将以65亿元人民币对观致进行控股收购。目前尽管投资方仍扑所迷离,有传闻是宝能亦或是百度,但无论如何观致即将被新买家入股甚至控股事情已然箭在弦上。

  一边出售观致股权一边收编凯翼,不热衷与炒作的奇瑞还是将自己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两件事情几乎同一周被曝出,对于自身处境并不乐观的奇瑞来说,目的很明确,减少掉血,回城再战。

  大奇瑞步履艰难

  相对于近年来凭借SUV风生水起的自主新贵们,自主老大哥奇瑞的并没有赶上这班快车。按照5月销量数据,奇瑞目前在乘用车企业销量排名中,位于第14位,月销量仅为吉利的一半,并且这已是加了凯翼的增量。

  主销车型来看,1-5月,旗下众多车型中仅艾瑞泽5及奇瑞新能源保持了同比正增长,其余车型均呈下降之势。尤其是在快速增长的SUV领域,事实上奇瑞正愈发危险。曾被寄予厚望的SUV车型瑞虎5,5月销量仅935辆,同比下降71.2%;瑞虎3尽管月销量在6000以上,可较去年同期已然腰斩近一半。同样,去年八月份上市奇瑞瑞虎7在5月的销量刚过5000,仅是半年前峰值时期的不足一半。

  今年以来,随着市场的走低及畅销车型的充足供给,自主品牌两极分化趋势愈发明显,优胜劣汰的步伐要比想象中来的更快,甚至有车企喊出5年内只剩5家自主车企的预测,按照上半年的两极分化速度这显然不是危言耸听。对于奇瑞来说,越早调整意味着为给自己争取更多的机会与时间。

  收缩战线抱团取暖

  观致汽车始于2007年的奇瑞量子项目,至成立以来,股东双方为其发展多次注资输血,尽管观致在造车方面一直标榜全球化协作,并先后赢得德国红点设计大奖、欧洲E-NCAP碰撞测试5星的一系列荣誉,但其在市场上的发展较为缓慢,去年观致的批售量仅为2.4万辆。更为关键的是,观致成立十年至今仍无法实现盈利,不断的输血,让奇瑞与KENON控股不堪重负。

  甚至当得知有资本将要收购部分观致股权时,既有媒体分析奇瑞要退出观致,也有分析称量子要步步退出,可见对于双方来说,各自面临的财务压力下,都有对观致“放手”的理由。

  再说凯翼。相对于观致的来说,凯翼之于奇瑞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渊源。凯翼品牌创立于2014年,事实上就是由来自奇瑞的上百人的班底在江北项目的基础上建立而成,首款产品凯翼C3于当年年底上市,也是由奇瑞代工生产,去年上市的V3则是在开瑞K50基础上升级打造。

  并入奇瑞股份之前,凯翼品牌隶属于奇瑞商用车(安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由奇瑞控股有限公司全额投资,除了乘用车品牌凯翼之外,奇瑞商用车的业务还包括开瑞微车、开瑞绿卡、奇瑞贵阳万达客车、奇瑞专用车、瑞庆瑞隆动力有限公司等。

  显然,将凯翼放置在奇瑞商用车下是为了不受奇瑞方面的影响,相对独立的运营。可几年下来,“轻资产”的凯翼走的并不轻松,如今收编到奇瑞股份旗下,一方面二者有融合的基础,另一方面奇瑞不仅可以整合资源,降低成本,凯翼打造的“智能互联”“众包造车”等经验也可为奇瑞所用。

  总结:所谓舍得舍得,对于现阶段的奇瑞来说,显然不是贪大的时候,卸下包袱抱团取暖才是上策。就像在游戏中,当发现技能处于下风,血槽渐空时,相对于决斗后等待复活,迅速回城、满血再战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

  责任编辑:

编辑: 邬丹
关于中工网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957号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