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频道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邮箱登录  通行证登录  宽频版  网站地图

稻本信秀:“共创”马自达

//www.workercn.cn 2015-12-01 00:00:00 来源:经济观察报 

  在汽车领域,马自达就常常被认为是技术宅,一直执着于突破内燃机的节油极限,营销方面却不是很出色,然而今年这家埋首技术的车企在华的发展却逆势走高。

  今年1-10月,马自达在中国共销售18.8万辆,同比增长11.2%。10月,马自达在华共销售20,087辆,同比增长1.5%,连续9个月超越了去年同期。其中,搭载‘创驰蓝天’技术的Mazda3Axela 昂克赛拉、Mazda6Atenza(阿特兹)、Mazda CX-5三款新产品成为销量主力,贡献了超过76%的销量。

  也有人从这个成绩中看到危机。今年一汽马自达的销售数据与长安马自达相比差距相当大,1-10月,长安马自达共销售119,461辆,同比增长46.7%;一汽马自达共销售68,640辆,同比减少21.8%。

  对此,马自达官方似乎并不担心。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专务执行董事、马自达(中国)企业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稻本信秀在接受经济观察报专访时表示:“阿特兹所属的B级车市场在萎缩,在这种情况下阿特兹的销售表现还是令人满意的。”

  除了以上几款销量功臣,今年马自达在广州车展上还首发了全新跨界概念车“Mazda越KOERU”,官方称这是其面向持续增长的跨界SUV市场的新挑战,很显然这款车是冲着SUV需求日盛的中国市场来的,不过具体的量产和投放市场时间目前还没有敲定。

  而日前有媒体消息称,一汽马自达将于明年推出一款跨界SUV,该车将会采用马自达“KOERU越”的设计理念。如果明年该车落地,那么一汽马自达的销量颓势问题或能解决。

  “创驰蓝天”为马自达销量做出的贡献有目共睹。事实上,马自达公司从三年前就开始为推广“创驰蓝天”技术推出很多宣传活动,今年还增加了CTCC赛车的赞助。稻本信秀认为这也证明了马自达营销理念的成功——设计也是营销的一部分,是为了给消费者一个统一的形象。

  不过,今年马自达最得意的作品仍然是在“第44届东京车展”上向全球首次公开的搭载象征马自达的转子发动机的全新概念跑车“Mazda RX-VISION”。稻本信秀表示:“转子发动机是马自达的灵魂,不管怎么样,我们都想让转子发动机在市场上实现复活。”

  经济观察报:一汽马自达的数据与长安马自达相比差距有点大,您如何看待差距并平衡二者?

  稻本信秀:我们在中国开展业务的方针是把全球车型投放在中国的市场。现在长安马自达有两款“创驰蓝天”技术车型,一款是Mazda3AXELA 昂克赛拉,一款是Mazda CX-5,他们所属的细分市场比较火热。虽然我们把一款非常好的车阿特兹投放到一汽马自达,由于其所属的B级车市场在萎缩,正好是这个细分市场处于非常困难的时期。在这种情况下阿特兹的市场表现还是令人满意的。

  经济观察报:马自达的转子发动机从2012年停产后,今年在东京车展再次发布。在技术上有何突破,以后量产的计划如何?

  稻本信秀:转子发动机是马自达的灵魂,不管怎么样,我们都想让转子发动机在市场上复活;另一方面转子发动机面临很多技术方面的难题,我们的工程师正在努力,现在已经看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曙光。量产计划在考虑中,现在还不能公布具体的时间。

  经济观察报:新推出的概念车“马自达越KOERU”是否表示马自达要加快发展节奏?

  稻本信秀:马自达在中国开展业务的原则,就是在统一全球战略的框架下面来开展中国的业务,也就是把全球车型投放到中国市场。包括“魂动”设计主题和“创驰蓝天”技术下的这一代产品,是我们的第六代产品,在此之前,我们在全球的节奏都比较慢,因为我们一直想要有飞跃性的发展,为了实现跳跃就要蹲下来,蹲得越低跳得越高。

  经济观察报:马自达一直长于设计开发,营销方面偏弱。有没有想过采取什么措施取得更好的成绩?

  稻本信秀:我认为设计并不仅仅是设计,也是营销的一部分,设计是为了给消费者一个统一的形象,营销的过程中也要让消费者了解设计。在日文中有一个词叫“共创”,马自达致力于打破各个方面的区隔,通过与消费者更充分的沟通来实现共同创造,让消费者理解马自达的造车理念、技术和产品特色。-

编辑: 段思瑶
关于中工网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957号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