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光远:为让轿车走进家庭,我“得罪”了一位国家领导人-汽车-中工网
 

中工汽车

何光远:为让轿车走进家庭,我“得罪”了一位国家领导人

2019-01-02 08:13:21  来源:中国汽车报网

  “知道你们要来,我昨天翻了好久办公室,想找出当年江泽民同志给我亲笔批复的文件,但是没找到。我一直好好保存着呢!” 原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不无惋惜地告诉《中国汽车报》记者。

  

  为了这一场专访,老部长足足准备了好几页的草稿,这天上午,在北京三里河的办公室里,明媚的阳光透过窗外斑驳的树影洒进来,年近90岁依然矍铄的何光远坐在办公桌前,将改革开放40年间的故事娓娓道来。

  作为参与和见证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元老级人物,何光远是历史的参与者、见证者,更是汽车工业前行的推动者;他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间,中国汽车业跌宕起伏的发展历史;他了解这40年里,中国汽车工业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他口述的珍贵历史,是对改革开放40周年的最佳致敬,也对中国汽车业继往开来有着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

  以下内容根据何光远口述整理,部分内容有精简。

  

  ♦ “40年改革是摸石头过河,但大方向把握得很好”

  1977年,我从一汽调任长春拖拉机厂任党委书记,负责整顿工作,后来又跟一汽商量把牛振海同志调过去担任厂长,那时候厂长叫革委会主任。当时,长春拖拉机厂的产品很受欢迎,但是生产量跟不上,形势一度非常紧张。牛振海同志过来后,我们两个人配合起来,厂内生产秩序很快得到了改善,混乱局面也得到了改变。

  1978年,中组部副部长曾志,也是陶铸同志(原国务院副总理)的夫人到长春考核我,想让我接替即将调任福建省委书记的项南同志任职农机部副部长。结果省里先下手,在1979年2月的人代会上决定让我到长春市去任常务副市长,分管计委、财政局、劳动局、知青办。

  到了政府以后,还没熟悉工作应该怎么开展,就又被调到了农机部。我来到农机部和项南同志面对面在一个办公室坐了10多天,他就调任福建了。这十多天里,我们一方面交接工作,另外一方面谈谈心。项南同志思路非常清晰,为人也很朴实,上下班骑自行车,经常穿着布鞋,办公室里放了好几双(布鞋)。记得有一次,菲亚特公司来农机部谈引进拖拉机的事情,客人已经来了,他就赶紧穿鞋,去见客人的时候,二郎腿这么一翘,两只脚上的鞋不是同一双,而且还是左脚套右脚。

  我是1980年到的农机部,1982年,农机部跟一机部、仪表总局、成套总局四家合并成立机械工业部。合并筹备过程中,第一任组长是饶斌,他和杨铿代表一机部,杨立功和我代表农机部,成套总局是杨一木,仪表总局是曹维廉。我们四家六个人组成筹建小组,研究组合方案,讨论机构设置。组建过程中,突然中央下达通知,饶斌同志调到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当总经理,周建南同志从进出口委到机械工业部任部长。

  

  那时改革的思想是机构合并。机械工业部成立,上边还有机械委,薄一波同志担任机械委主任,他把我们筹建小组的6个人找去,说等你们把机械工业部筹建完成,我这个机械委就完成了使命撤销了。

  以后我们又跟兵器工业部合并,名字又叫机械委。不过机械委存在没过久,到了1988年底、1989年初,电子工业部和机械委合并,又变成机械电子工业部。但是这两家合并之后,电子工业部经常提出反对意见,他们认为电子工业是朝阳工业,机械工业是夕阳工业,朝阳工业不能被夕阳工业给吃掉,要求将两个部门分开。1993年,机械电子工业部又被撤销,分别组建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其实我们认为,机械部和电子工业部分开是不合理的,正是因为两个部门不结合,导致如今我们的数控系统和机械产品不能很好地融合。

  同时改革的目标也是权力下放,逐步下放给企业,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给企业扩大自主权,这样的制度改革也一直在持续。现在看来,我们过去40年改革的整个过程是一步一步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有的可能摸准了,有的可能没摸准。但是我们看到总的趋势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方向往前走,这个大方向把握的很好。

  ♦ “你想买一辆汽车是买不着的。”

  我从苏联回来以后,1956年就在一汽工作,我是搞锻造出身,学的是金属压力加工专业,所以对汽车技术了解得比较间接。我在汽车工业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过程中,是一名参与者,但不是核心的参与者。

  汽车工业板块原属机械部的一机部六局分管,后来成立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汽车工业总公司属于计划单列,后来随着进一步改革,又把中汽总公司并到中汽联(中国汽车工业联合会),再后来中汽联撤销,变成汽车工业司。

  

  回顾我国的汽车工业发展历程,从1953年开始建立汽车厂,到1956年生产出第一辆汽车。在这之前中国有进口汽车修配业,但是没有真正的汽车制造业。1958年大跃进时期,各个地方出现了北汽、南汽、济南重汽等在汽车修配厂基础之上演变出来的汽车制造企业。

  即使有了这么多厂,但是汽车产品仍然是作为生产资料进行计划分配,你想买一辆汽车是买不着的。比如某个企业想增加两台卡车,就需要拿到指标,然后进行生产和分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人民生活改善的需要,我们国家开始引进轿车,但是当时产量也很小。当时的汽车厂被称为“三大三小”,其中三大是一汽、上汽、东风,三小就是天津夏利、北京吉普、广州标致。一汽当时量产的红旗数量很少,主要是把德国大众在美国办的一个厂买下之后拆了带回来(进行生产),这个厂现在在成都,还在生产;上汽引进了桑塔纳,产量也不大,桑塔纳引进后,上海牌轿车就停产了;北京就搞了212吉普车,开始叫井冈山牌,后来改名叫212;天津夏利也开始出车。

  ♦ “回想起来,当时呼吁轿车进入家庭,是正确的”

  但是那时候大家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不敢想象轿车能够走进千家万户,包括政府管理者都认为,中国不可能像国外那样,让汽车这么普及,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

  那时候我国已经开始生产轿车,有很多人想买,怎么办?既然你有钱买轿车,你应该再拿一点钱,多交一点税,支持扫盲教育,支持计划生育政策等等,各种附加费用都加在汽车上了。比如一辆轿车本来是5万块钱,各种费用加起来,7、8万,9万都有可能。

  

  后来汽车界的老同志们在中汽总公司怀柔的一个休养所召开会议,大家在会上提意见,反对轿车像唐僧肉一样,全都咬一口,这样汽车市场怎么能打开?

  正在这个时候,新华社知名记者李安定写了一篇文章——《车轮载来的空间》,观点是轿车带来了居住空间,城市规划不能一味地摊大饼,而是要建立卫星城,要鼓励轿车进家庭。

  他把这篇文章拿给我看,我认为他讲的很好,一些思维也很超前,让他复印一份留给我。我当时正在酝酿给当时的总书记江泽民同志写信。我们把在怀柔开会过程中大家的一些意见进行了整理,同时把李安定这篇文章作为附件呈上去。

  当时是1996年。这封信主要反映什么问题?中国要想发展汽车工业,一定要发展轿车,这是大家一致的认识。要发展轿车工业,就必须要有轿车可以进入家庭。现在大家都把轿车看成唐僧肉,谁都想咬一口,各种附加费用高达30多种,怎么能够使轿车走向家庭?这需要中央尽快下决心,应该明确相关的轿车政策。我说四中全会时就确定了汽车工业是支柱产业,但是后来又不是了,改成房地产是支柱产业。我认为支柱产业不是随便说说的,汽车是支柱产业不容置疑。

  江泽民总书记就作出批示:关于汽车工业是不是支柱性产业,不要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请国务院、国家计委认真研究,包括轿车进入家庭的问题也一并研究,拿出意见。

  但是这封信把当时的一位领导人同志给“得罪”了,这位领导人把我原信中他不同意的话都划出来做了旁批。他第一个批驳的就是李安定的文章,他说:新华社记者李安定的文章很有文采,但是他不懂经济。中国要发展轿车工业,有那么多汽油吗?当一个老百姓他房子还没有的时候,他有钱买汽车吗?他把这封信的原件退给我,我当宝贝一样存着。

  回想起来,当时呼吁轿车进入家庭,我觉得当时我的观点是正确的,自认为这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是具有推动作用的。

  ♦ “何龙之辩”:现在看来,龙永图的观点不能说完全错误

  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许多汽车企业都走向了合资之路,特别在乘用车领域更加明显。因为中国在薄弱的基础上要想快速地发展汽车工业,既缺资金,也缺技术,因此就走合资这条路。

  但是这个过程当中,如果跟南韩这些国家汽车工业发展情况比起来,我们起步的时间差不多,但是自主开发被我们忽略了。有人讲我们患上了“依赖病”,并且在比较长的时间里存在,虽然整个产量实现了快速增长,对外却严重依赖。

  这里面国家政策引导是一个大问题,但是也跟我们企业家的经营思路有关系。既然是改革开放,门是要开的,但开着门的同时,我们也要自我加压,自己也要有一种争气的精神,加快自主发展的进程。

  

  我们讨论这个问题应该说也快有十多年了。2005年在广州花都汽车论坛上,有个所谓的“何龙之辩”,争议的焦点是要不要发展自主品牌。龙永图当时的观点是,不能强调一定要搞自主品牌,只要这个企业在中国发展,在中国招工,向中国及政府纳税,就是好企业。

  现在来看,他的观点不能说完全错误。我们国家在进一步扩大开放,汽车合资股比限制也在放开,特斯拉也要来独资建厂,龙永图还是有高瞻远瞩性的眼光的。

  但是我总觉得,包括汽车行业多数人还是认为,要在改革开放当中加强自主研发。现在大家开始明白,不仅要在国内发展,还要走出去,而且做到真正的融合,国外的技术我们可以利用,我们今后研发的东西也可以对外输出。现在,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路子也越来越清晰,也出现了一些很值得我们学习企业的企业,特别是民企,比如吉利。

  另外我觉得,现在对汽车行业来讲,要防止跟风。特别是在发展电动车的问题上,有点“一窝蜂”、“大跃进”,国家补贴政策也是一个问题,一旦补贴一停,有些企业可能就垮了,也可能很多冤枉钱就白花了,这是很大的问题。

  电动汽车是新能源汽车的这个概念也有些不对。电动车不是新东西,它出现的时间比内燃机汽车还早,因为他本身存在电瓶重量太重、储能太少、行程很短等问题,所以在内燃机汽车出现以后被边缘化了,只能用在高尔夫球场、步行街等短途运输领域。现在随着“三电”技术的改进提高,电动汽车开始走向市场,但是简单称之为新能源有些太勉强。

  现在,电动汽车已经开始走向优胜劣汰阶段,有的企业会发展起来,有的可能就自生自灭了,这可能造成很大的损失。所以我认为现在汽车工业的发展不能跟风,不能搞“大跃进”。

  这就是我的40年感受。

编辑:童思九

图库

  • 曹操出行上线英国经典TX 打造高端商务出行

  • 德国乘用车上半年销量创新低

  • 慕尼黑车展欲成为"达沃斯"

  • 售价9.99万元-13.59万元 2021款骐达上市

  • 插混别克微蓝6即将上市

热点聚集

    车企文苑

    名人堂

    新能源

    • 新能源

      长安汽车获重庆市政府6亿新能源研发奖...

    • 新能源

      大众推新型移动充电站 计划在2019...

    • 新能源

      广汽新能源用“新智造”引领未来

    • 新能源

      41家中国整车企业布局研发燃料电池汽...

    • 新能源

      奥迪将推出紧凑跨界电动SUV MEB...

    召回·百科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7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