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好”中美?日系车组团发力电动车-汽车频道-中工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邮箱登录  通行证登录  宽频版  网站地图

“讨好”中美?日系车组团发力电动车

//www.workercn.cn 2017-11-02 09:35:23 来源:汽车K线 

  “讨好”中美?日系车组团发力电动车

  引言:虽然对混合动力和传统燃油技术依然坚持不懈,但丰田、本田为首的日本汽车制造商,最终还是在中美强硬的政策大棒下就范。

  比起欧美车展,东京车展一直是日系车的主场。过去在主场展示,日系车无不摩拳擦掌,展示未来规划和战略,热闹精彩。但本届东京车展却多了几丝阴霾。

  东京车展开幕前,日本企业接连曝出的造假丑闻,让日本制造业陷入质疑,东京车展也受此影响降温。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因日产质检造假事件,东京车展主办方日本汽车工业协会决定取消协会主席、日产CEO西川广人的演讲。

  此外,日系车此次在其主场扮演的,似乎也不再是世界汽车行业的“引领者”,而是一个匆忙的“追赶者”。

  被迫而为,日系车集体发力电动车

  东京车展开幕之后,日本媒体纷纷对本届车展日系车集体发力电动汽车的现象做大篇幅报道。日本共同社称,本届东京车展日系车营造出“EV时代“全面到来的景象,而这一做法与日系车此前多年积极推动混合动力车型的做法,有明显不同。

  日本《读卖新闻》报道称,本届东京车展参展日系电动汽车明显增多的原因在于,各汽车制造商不得不对全世界提出的更高环保要求作出应对,尤其是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中国,正在考虑加快普及电动汽车的步伐。

  为“讨好”以中国为代表的海外汽车市场,日系车企纷纷加快转换跑道的步伐。虽然日系车企仍坚持发展混合动力汽车,但它们已经意识到,发展纯电动车的必要性。

  本届东京车展,本田汽车发布了运动型电动汽车概念车Sports EV Concept、Urban EV Concept等车型;日产汽车推出一款电动跨界概念车IMx;三菱汽车发布了e-EVOLUTION概念车;丰田汽车发布了CONCEPT-爱i概念车。

  同时,在发展战略上,日系车企的转变更为明显。一直在混合动力上坚定不移,并多次表示不看好纯电动车的丰田,不仅在车展上发布纯电动概念车,更宣布内燃机将会在“2040年完全消失”。

  展示概念车之外,丰田前不久还与马自达成立合资公司,开发纯电动车,比起发布一款概念车,丰田这一举动显然更能体现其决心。

  马自达虽然在车展上,仍在执着于对内燃机的压榨,但也制定了2018年推出首款电动车的计划。

  本田则给出2030年实现销量总数2/3为电动化车型的战略,并表示将于2018年在中国推出第一款纯电动车型。陷入质检丑闻的日产汽车在纯电动车方面早有布局。

  斯巴鲁则在日前表示,正在考虑入股丰田和马自达的纯电动合资公司,抱团发展纯电动车。

  被现实裹挟的改变

  日系车对电动汽车态度的180度转变引人关注,而这些看似坚决的转变背后,是日系车企被现实裹挟着的无奈。一方面,日本本土市场每年销量仅为500万辆左右,另一方面,中国市场则朝着每年销售3000万辆的量级增长。

  长期以来,日系车一直给人保守、严谨、执着于技术的印象,但“慢工出细活”的态度似乎已经不再适合当下变化迅速的市场,而不少媒体和消费者也对日系车的“保守”持批判态度。

  因此,仔细看日系车在本届东京车展上的表现就能发现,日系车企呈现出一种非常“矛盾”和“纠结”的状态。一方面它们被迫认可了电动化的大趋势,并作出巨大改变去迎合现实;另一方面,日系车仍然固守着传统轿车、内燃机、混合动力等原本的路线。

  以马自达为例,虽然已经制定了相应的电动化战略,但东京车展其并未展出纯电动车型,而是把升级的创驰蓝天技术作为参展重点,期望以不断改善的油耗,延长内燃机的生命。

  丰田将电动化提上日程,但依旧坚持“混合动力”和“氢燃料电池车”路线,车展上展示了两款全新的燃料电池汽车,包括里程为1000公里的六座Fine-Comfort Ride概念车。

  然而,这种纠结心态下的转变能否顺利实现令人担忧,同时日本制造仍在不断发酵的丑闻,也成为日系车企需要破解的难题,本届东京车展上空的阴霾能否烟消云散,还要看日系车企的智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编辑: 邬丹
关于中工网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957号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